# 摩爾人的藝術結晶
在遙遠的南國旅行時,看到許多形色各異的美麗花磚,總覺得有種說不上來的熟悉感,想想才發現,啊!這不就是台灣老屋牆上常見的復古花磚嗎?但,似乎又有點不太一樣⋯⋯好像到處都是、種類也更多、更華麗!西班牙的彩繪花磚究竟跟台灣花磚有什麼關聯呢?就這麼一個想法,開啟了我的花磚尋根之旅。旅行結束返家後,四處搜尋了許多資料,發現許多內容在中文裡都沒有,因而催生了這篇文章,算是替我的西班牙彩繪花磚筆記做一個小統整和總結。
西班牙花磚前世今生
先來說說西班牙花磚吧。西班牙花磚在花磚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亞洲的花磚起源於歐洲,而歐洲的花磚則是起源於西班牙。花磚的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稱為“Azulejo”,是一種盛行於伊比利半島的裝飾藝術風格。這個字源於阿拉伯文ليج(az-zulayj),英文翻譯為Zellige,意為「精美的石頭」。起初,此工藝被發明,是為了模仿拜占庭和羅馬式的馬賽克拼貼磚。隨著穆斯林人在八世紀攻佔伊比利半島,這種伊斯蘭式的幾何式磁磚藝術,開始在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地區流傳開來。
最早的花磚:阿拉伯式Alicatados
最早出現於西班牙的Azulejo磁磚為13世紀在安達盧西亞的摩爾人統治中心——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的“Alicatados”,意思是「密鋪、無縫隙的單色磁磚」。Alicatados的做法,是將單色釉料的陶瓷片,使用鉗子剪成一塊一塊的幾何圖案,再使用密鋪(Tessellation,不留任何縫隙並且沒有重疊)的方式,在牆上、地板上拼成無限循環的重複圖樣(Pattern),如三角形、四方形、六星、八星、十二星等等⋯⋯這種具有對稱性的二維幾何圖形拼接法,在數學上一共有17種分類,而這17種都可以在阿爾罕布拉宮中找到,納賽瑞斯王朝的磁磚工藝技術和工匠們真的很厲害!
伊斯蘭的磁磚藝術被阿拉伯人帶入伊比利半島後,持續的在西班牙發展。14世紀的塞維亞,更是成為磁磚工藝的發展和製造中心。Azulejo磁磚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圖形輪廓線都是凸起的,常用色是藍、綠及偏褐色的黃。由於輪廓線是凸的,上釉時便能夠大膽用料,在凹槽內敷上厚厚一層釉料。燒製完成後的磁磚色塊,看起來就像一池池晶瑩剔透的小池塘。
磁磚新技術的發明:乾繩與昆卡
雖然在1492年,摩爾人正式被迫放棄對西班牙的統治,安達盧西亞又回到了基督教的勢力底下。但這種摩爾式的磁磚風格,仍然持續的在當地蓬勃發展,並且先後大大影響了英國及歐陸各地的彩磚製作。在15世紀,磁磚工藝中心塞維亞更是相繼發展出另外兩種幾何磁磚製造技術:乾繩和昆卡。
乾繩技法(Cuerda Seca),是使用油脂混合氧化錳的黑色釉料,在磁磚畫出凸起的黑色框線,讓水性釉料上色時可以被規範在框線內。不過因為這種方法並不能非常有效的隔絕顏料流動,於是後來在16世紀又發展出另一種技法:昆卡(Cuenca)。
Cuenca這個詞也是西班牙文,意指盆地,做法是先做一個石膏的磁磚模子,在模子上雕出設計好的圖案框線,然後在上面一層層鋪上陶土。這樣一來,剛剛雕刻出來的凹槽,就變成磁磚圖騰中凸起的框線了。最後,只要在不同集水區內,塗上不同顏色的釉料再拿去燒制,就完成啦。新藝術運動時期也有受到這種工藝的啟發,製作出許多具有當代特色的昆卡磁磚呢。
花磚大升級!流行全世界的彩釉花磚:馬約利卡磚(Majolica)
1498年,一位搬來塞維亞的義大利裔陶藝家Francisco Niculoso引入了一種新的磁磚技術:Majolica。這種磁磚製作方法是先用含錫的不透明珐瑯塗在陶土上,燒成白底的素面磚,用釉上彩的方式彩繪花磚,在完成繪製後,將陶瓷放在烤箱內烘烤加以固色。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將磁磚視作一個超大型畫布,結合宗教主題、神話故事,因為就像在畫畫一樣,沒有篇幅和樣式複雜度的限制,因此大幅提高了磁磚作品的敘事性。這位陶藝家是從義大利來的,而義大利當時處於文藝復興的階段,所以我們也同樣能夠從安達盧西亞彩繪花磚,看到文藝復興的風格影響,色彩多樣、場景複雜花俏。色調則以黃、藍、綠、橙為主。後來,這種花磚成為主流,成為現在我們在歐洲看到的多數彩繪磁磚。
Majolica這個詞是源於中世紀義大利語中,對西班牙東邊、如今是德國人度假勝地的一個小島“Mallorca”的稱呼。因為這種技術,在當時就是從西班牙的瓦倫西亞,經由Mallorca島傳至義大利,接著傳到法國(後發展為Faience)和比利時。而十七世紀時的歐陸時值戰爭。地處邊陲的荷蘭,相較之下國泰民安,正處於政經及藝術上的黃金時代,因此中歐的藝術家及製造商紛紛移居荷蘭台夫特(Delft),造就後來有名的「台夫特瓷器」(Delftware)。十七世紀中期,英國流行起藍白色調的台夫特磁磚,十八世紀又發展了「維多利亞磁磚(Victorian tile)」,便是現今通稱為馬約利卡磚、或稱娘惹磚(peranakan tile)的雛型。
台灣花磚的血統?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傳統建築花磚就是此類型的花磚。由於十七世紀正逢歐洲地理大發現,歐洲海上強權國家爭相至亞洲和美洲拓展新殖民地及新航線,英國的殖民地更是遍佈世界。在歐洲列強輸出文化的同時,便也一同將花磚帶入了東南亞的殖民地。於是如今,我們便可在曾為歐洲殖民地的國家找到花磚的蹤影。二來,1874年的日本正處於民治維新的階段,英國維多莉亞花磚以及其製造技術,便隨著民治維新「脱亞入歐」的政策帶回了日本。終於在後來的日本研發成功,最早可見於名古屋的不二見燒、以及兵庫縣的淡陶燒,而花紋則是模仿英國維多莉亞時期的花磚紋路。由於亮面的磁磚色彩亮麗且容易清潔,相當適合多雨潮濕的亞洲氣候,因此日本的花磚大量外銷亞洲各地,包括台灣!
發源地花磚文化的式微到復興
讓我們把視角帶回西班牙。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原是西班牙磁磚中心的塞維亞陶瓷作坊一度沒落。直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企業家帶著工業革命發展出來的磁磚工業流程回到西班牙設廠,安達盧西亞的磁磚工業才再度開始復興。此時的歐洲,因為民族主義的興起,帶動了人民對於歷史文化的振興,因此十九世紀下半葉的西班牙磁磚風格,主要致力於重現具有安達盧西亞特色的磁磚。
1929年,塞維亞舉辦了伊比利亞美洲博覽會,為了慶祝博覽會,在城市裡規劃了一大片綠地,建造了相當知名的「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ña)」。建築師希望透過使用西班牙傳統的建材和工藝,來增加人民對國家身份的認同感,於是他選用磁磚作為主要裝飾材料,並以磚頭、手工木材、鑄鐵等安達盧西亞傳統建材結合。因為這個計畫的緣故,安達盧西亞磁磚被大量生產製造,並達到有史以來最大產量的時期。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在西班牙廣場上的人行道、外牆和屋頂、路燈的桿子和欄杆上,看到許多藍白黃相間的磁磚裝飾。廣場上最不可錯過的亮點,就是位於廣場底部的48個長凳,他們都被相當精緻的穆德哈爾與文藝復興風格彩繪磁磚鋪蓋,並繪有西班牙48個省份的歷史代表故事、地圖、以及名勝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