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這樣說好像有點標題殺人法,其實陰影不完全都是藍紫色的啦!只不過許多畫家在畫畫的時候,都很喜歡用藍紫色來畫陰影。
沒學過畫畫的人,一開始畫畫的時候,很自然的都會把影子畫成咖啡色或黑色。但如果去畫室學畫靜物,通常美術老師會跟你說:「你在陰影調一點藍色💙跟紫色💜,會更好看喔!」
此時的你,是不是覺得很疑惑,影子明明就是灰色的,老師你是眼睛壞掉嗎🤨
老師看到你露出狐疑的表情,立馬解釋道:「因為這樣色彩比較豐富啦,焦點區用明亮的暖色才會往前跳;陰影區調補色藍紫色降低明度彩度製造空間感啊!」
就這樣?老師你這個理由是應付不了我的!事實上,用藍紫色來畫陰影的原因當然不只因為這樣,但上繪畫課時,光示範和動手練習就需要耗費非常多時間了,所以老師多半沒有多餘的時間去詳細解釋背後的科學原理。
所以今天,工程師愛麗絲(推眼鏡)就來要跟你從科學的方面、以及歷史因素來跟你解釋,為什麼陰影都是用藍紫色畫的。
科學角度
從科學角度來看,藍紫色陰影可以被拆分成兩個來源,第一個是藍色陰影,第二個則是紫色陰影。
藍色陰影的成因
我們都知道,陰影的產生,是因為光源被物體遮擋住了,因此在陰影的位置,是沒有光線抵達的,那此時陰影便是黑色。
但是呢,在現實環境中,並不會只有一種光源。除了主光源之外,還會有次光源、或者其他物體反射來的光線。
例如說你在室內畫石膏像,石膏像的右邊打了一盞檯燈照射,除此之外,房間本身也有日光燈照射。那麼在這個狀況下,檯燈便是主光源,而天花板的日光燈,便是次光源。石膏像擺在白色的布料上,白色的布料反射了檯燈和日光燈的光線,照回石膏像上,這便是所謂的反光。
再舉一個例子,例如說我們去戶外寫生,主光源就是太陽照射下來的光線。此時如果地上有一棵樹,那樹叢便會擋住陽光照射下來的光線,導致地上出現樹的影子。但除了太陽之外,天空其實也在發光。
或更精確的說,大氣層中的分子反射了太陽光線中的短波長藍光,導致藍天的出現,這便是所謂的「散射現象」。
尤其晴天的時候,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多為半徑比光波長小很多的原子或分子,此時便會對入射光束發生「雷利散射」。在雷利散射的情況下,短波長的光線比長波長光線更容易發生雷利散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天氣越好,天空則越藍。
在這個時候,天空反射的藍光四處散射,某一部份照射到了原本應該要是黑色的樹木影子,影子便有藍色的成分。
紫色陰影的成因
我們的眼睛有一個現象稱為「負片後像」,就是當人眼長時間注視某個顏色的光線,使得視神經因為刺激而疲勞,在你把眼睛移開後,眼睛會自動產生該顏色的補色,也就所謂的「補色殘像」。
因此當我們在戶外大好天氣下寫生時,陽光普照,有相當多的黃光進入我們的眼睛。當這些光線長時間進入人眼後,人眼便會產生黃色的補色——「紫色」來平衡我們的視網膜,讓眼睛舒服一點。
所以視覺暫留和視覺疲勞這兩個因素,就是為什麼陰影看起來都有紫色的原因。
順帶一提,外科手術房裡牆壁、醫生、護士的衣服皆為灰綠色,便是因為要平衡長期盯著血紅色所造成的視覺疲勞而設計的。
歷史因素
剛剛用科學的角度解釋完為什麼陰影會是藍紫色的原因了。但也許你會問說,不對啊,我去美術館看到那些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明明畫面上都還是使用咖啡色或灰色的影子,但為什麼現在大家都用藍紫色畫陰影呢?
原因就是因為畫材的發展、以及畫家透過他們雙眼的觀察「發現」了這件事。
接下來我們就從歷史脈絡來看看為什麼吧!
藍色與紫色顏料的發明
雖然藍色和紫色從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在我們的生活中,但他們成為顏料其實是非常近代的事情。在很久以前,我們都是透過礦物的研磨或者有機物體的加工,才得到顏色。例如群青色,是透過研磨加工青金石,充分研磨,和入樹脂、乳香脂、松脂、亞麻籽油或石蠟,加熱成為膏狀,拌入鹼性溶液並揉捏,重複這個流程直到顏色全部釋出,並與油或蛋汁調和,才成為作畫的顏料。又或者傳說中相當昂貴的泰爾紫,則是使用地中海周遭的螺,將外殼弄碎,取外套膜的清澈黏液,並藉著額外工法才製成紫色的染料。
有沒有發現這些顏料製程都非常的繁雜?沒錯,就是因為這樣,導致藍色與紫色一直是相當難得又昂貴的顏料,群青甚至一度還飆高到比黃金還貴。如果當時有錢人要買期貨,可能就會打算屯群青吧。因此畫家的調色盤在十八世紀以前的顏色選擇非常有限,多半只能吃土不是啦我是說撿地上的泥土來畫畫。我是認真的,沒有開玩笑,在十八世紀以前,畫作上的顏色多半都是泥土色。
一直到最近這兩百年,藍紫色才成功在實驗室被煉金術士們科學家合成,並得以大量生產。像是1706年意外發現的普魯士藍、1802年的鈷藍、1814年被合成的群青、1860年誕生的蔚藍色、以及鈷紫、1856年的錦葵紫mauve、1858年的洋紅magenta等等。
管狀顏料的誕生
在再加上以前畫家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室作畫。畫畫之前,通常都要先花好幾個禮拜的時間備料,將固體原料搗碎,並拿研磨杵,混入調和油細磨,混合出下一幅畫會使用到的所有顏料,才能開始畫畫。
這個作畫流程直到1841年,美國畫家藍德發明了方便攜帶的管狀顏料,將油畫顏料包裝在彈性鋅管中,顏料經過預拌,可直接擠在調色盤使用,大幅改變了畫家們的作畫習慣。讓畫家們得以離開工作室,將多種顏料和畫布隨身帶出門寫生作畫。
畫家走出畫室
身在推崇肖像畫與歷史畫的18至19世紀,英國有一名風景畫家——透納,畢生追求畫「親眼所見」,而不是畫本身所知的知識。
畫畫的人,常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基於我們已知的知識,憑印象來畫畫。要畫顆蘋果嗎?那還不簡單,蘋果就是一個紅色的球體、上下有點凹陷、然後梗上有一片綠色的葉子!知識雖然能大幅度幫助我們畫出能被他人理解的作品,但有時候卻會害了我們!
我們因為具備許多先備知識,而放棄了許多觀察的機會,導致與很多從未發現過的小細節錯過。若你仔細觀察,也許你會看見蘋果的陰影處帶著藍綠色的反光,蘋果表面並不如我們印象中的紅,甚至還帶有一點發灰……等等。
而透納便將這個理想貫徹他的一生,呈現在自己的畫作中。他將畫具扛出家門,穿山越嶺遊歷歐洲各地,前往海上體驗颶風,將自己綁在帆船桅上,只為了要親眼描繪出暴風雨的壯闊場景,以光影描繪如史詩般的風景。
透納便是在大量戶外寫生的情況下,將藍色的光線帶入畫中,並且深深地影響了近半世紀後的印象派畫家們。
著迷於戶外寫生的印象派畫家
1874年,一群藝術家在巴黎創立「無名畫家、雕刻家、版畫家協會」的展覽,共有29位藝術家參加展覽,包括竇加、畢沙羅、莫內、塞尚等人,作品160餘件,展覽引起了社會巨大迴響。這個協會便成為後世熟知的「印象派」。印象派畫家們認為傳統學院派的風格太過古板無趣,習慣以蜜色過度修飾堆疊,反而無法呈現真實世界的樣貌。
在十九世紀,人們已經普遍的知道,物體之所以呈現不同的色彩,是因為他們的表面材質有著不同的吸光和反射光的特性,並且所有的物體都會受到光源色、和周遭環境其他物體的顏色影響,因此不可能有絕對固有色的存在。例如說,蘋果不一定全是紅色的、而葉子也不一定會全是綠色的。哪怕是同一種陽光光源,在清晨和傍晚不同的時間,也會對物體造成截然不同的色彩影響。
因此印象派畫家的作畫方式也與前人大大不同。他們對以往畫家在工作室花上數個月「刻」一幅畫的行為視若敝屣,而鼓吹至戶外寫生,觀察物體當下真實的樣貌,而不是依照現有的知識來作畫。
這群印象派畫家在畫風上雖然沒有什麼共同的特徵,不過卻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他們要呈現的是瞬間即逝的真實畫面。並且,他們都不約而同的對於同一個顏色有著偏執的熱愛,那便是——「藍紫色」。印象派畫家由於長時間在陽光下作畫,因此看到的陰影由於天光反射、還有人眼視覺疲勞產生的負像,導致陰影幾乎都是藍紫色的。他們也承襲了透納畫派的理念,在畫作陰影中大量的使用藍色以及紫色。
印象派畫家對於藍紫色有多迷戀呢?我舉幾個例子給你聽。有人開玩笑的說,要說服畢沙羅樹不是紫色的,簡直就跟要說服精神病裡的病患:「你不是梵蒂岡主教」一樣困難。有人則懷疑,印象派畫家對紫色的執迷,是因為他們太多時間待在戶外,過長時間在日光黃狀態下觀看風景,導致眼睛出現了永久性的負殘像,也就是說他們只要一睜開眼,眼睛裡便自帶了一層紫羅蘭色的境。
艾德蒙・杜宏提(Edmond Duranty)是印象派畫家最早期的仰慕者之一,他描述他們的作品「幾乎總是在紫羅蘭與帶著藍色調的色系之間鋪陳」。阿爾弗雷德・洛斯塔洛(Alfred de Lostalot)更甚至在一篇評論莫內個展的文章中提到,他認為這位畫家很可能是極少數能夠看見光譜中紫外線區塊的人。洛斯塔洛寫到:「他與他的朋友們看見紫色,群眾則不然;異見就這麼產生了。」
1881年,愛德華・馬奈向朋友宣告,自己終於發現空氣真正的顏色。他說:「是紫羅蘭色的。清新的空氣是紫羅蘭色的!在往後三年,全世界會在一片紫羅蘭色中運轉。」[1]
影片解說
閱讀更多
紅黃藍為什麼不能調出黑色?你學到了假的三原色理論-伊登色環有什麼問題
以前只知道阴影为什么要用蓝色,真棒,现在还知道了紫色,以及知道了炼金术士们对绘画艺术的贡献。
下面是当代炼金术士制作群青颜料的漫长过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6421F7Yd/?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81e89e637dba5834a3ee8312ccb67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