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可說是繪畫的基礎之一,如何定義色彩以及色彩之間彼此的關係,一直都是物理學、視覺和美術傳統千百年來必討論的主題。色彩三原色,應該是人類感知到色彩後,會接觸到的第一個理論學說。自從國小上了美術課,紅黃藍基本三原色、補色概念就此深植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往後畫畫的日子裡,只要到了上色的階段,就會依循從色輪發展出的色彩理論來做配色、調色。
一直到研究所,接觸到電腦圖學的影像處理,才讓我開始用另一個視角去理解色彩。再後來到了德國時,重新開始畫水彩,翻閱了很多理論資料,加上自己多次的實驗,我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調色問題——
為什麼紅黃藍三原色總是只能調出髒髒的咖啡色?紅+藍調不出紫色,也是咖啡色?
色環是什麼?能吃嗎?
過時的伊登十二色環
想必只要有上過小學自然或美術課的同學,一定都看過下面這張圖。
這是伊登12色色環,是傳統美術領域中,只要學習到色彩理論的時候,一定會提出來講的概念。這個色環模型呢,是1920年代的一個瑞士表現主義畫家兼美術教育者約翰·伊登,為了教學提出的概念。他當時任教於鼎鼎大名的德國包浩斯藝術建築學校,這座學校知名到什麼程度呢?即使到現在,他們對現代建築學的影響仍然非常深,以至於「包浩斯Bauhaus」這個名詞已經不單指學校,而是成為了某一種建築流派或者風格的代名詞。扯遠了,約翰伊登當時身為包豪浩斯的核心成員,在學校裏頭教授「型態課程」,並且出版了一本著作《色彩的藝術》,十二色環這個概念便是在這本書裡首次被他給提出來。裡頭列出了一些想法。
這是有問題的不要記這是有問題的不要記隔離線
包括:
- 紅黃藍是三原色,無法由其他顏色調製成
- 由兩個三原色調成的是二次色,為另外一個三原色的補色(例:紅+黃調出橘;是深藍的互補色)
- 二次色再與一次色相混,可混出三次色(橘+黃=橘黃、橘+紅=橘紅)
- 三個原色、三個二次色、以及6個三次色,可以組成一個圓。其中,三原色的位置可以構成一個正三角形;而二次色位置則正好構成與三原色相反的另一個正三角形。
- 位於色環對面的顏色為該色的補色。(例:黃色對面是紫色,則黃為紫的互補色)當我們將補色倆倆平均混合,就可以得到中性灰色。
這是有問題的不要記這是有問題的不要記隔離線
就是這些概念,對接下來一百多年的藝術界及藝術教育界影響深遠。
不過補色和原色這些名詞其實並不是伊登首先提出的。若要追本溯源,無可避免的,還是要提到每個美術生最痛恨的——
光學物理:色彩的加法
早在17世紀,22歲的牛頓便透過三稜鏡,將一束白色自然光分離成一連串連續的彩色光譜,發現了色散現象。
牛頓在1704年出版了《光學》,他將光分為七個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正好對應七個音階。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要組回白光,最少需要多少色光呢?
這裏就要解釋一下人體的生理構造:
1802年,英國物理學家楊格發現混合紅(R)、綠(G)、藍(B)三個顏色的光,可以組成白光,所以她就推論——人眼有三種感光細胞。原來只要三種色光,依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便可以組成我們能夠看見的大部分色彩,所以對人眼來說,最佳的色光三原色是RGB紅、綠、藍。
所以,色彩的加法混色原則便是
【我們看見的顏色=所有射進眼中的光線的疊加】
只要把紅色和藍色光疊加在一起並射入你的眼睛,你就會看見洋紅色;而把紅色光跟綠色光疊加在一起,我們則會看到黃色。
「三」原色只適用於人類
題外話,所謂原色的概念,完全是基於人的生物機制而產生的名詞。由於人的眼睛有三種錐狀細胞,分別可感知紅、綠、藍三種波長的電磁波,所以由這三種波長的電磁波便能組成大部分人眼視覺可見的色彩。對每種生物來說,原色的數量都不一樣,完全取決於該生物的眼球構造,像鳥類多半都具有四種感色細胞,因此對於他們來說,就至少有四種原色。
所以,只要是任何自主發光的顯示器都是依照這個「光的三原色」原理來設計的。例如電腦螢幕,他們透過同時發出綠光(540nm)和紅光(690nm),來讓你覺得你看到了580nm單一波段的黃光,但其實你看到的是兩種波段合起來的複合光。雖然其中一點黃光範圍的電磁波都沒有,卻會產生見到黃光的感覺,神奇吧!你會看到「顏色」,並非光本身的特性,而是這個波長的電磁波進入受器(眼睛的錐狀細胞)後,由大腦告訴你的感受。
這邊要提醒一下,我們在上面所提到的RGB色彩模型,是專指「光」的色彩加法原理,也就是說只有在我們看到自體發光的物體時,才能使用加法原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所見幾乎都是不會自體發光,而是反射光線而被我們看見的物體,這時候我們又是如何看見他們的顏色的呢?
這就要講到「色彩的減法原則」了。
色彩的減法理論
我們之所以可以看見一朵紅色的花,是因為當白色日光照射他時,花朵吸收了綠色和藍色的光線,只反射紅色光線進入我們眼中,我們才得以覺得他是紅色。
而綠葉,則是因為其吸收了藍光與紅光,反射綠光進入我們眼中,所造成的感受。這便稱為「色彩減法理論」。
「色彩的減法混色」就是
【我們看見的顏色=白光-物體吸收的光線】
透過色彩的減法原理,便可推導出,我們平常在畫畫所使用到的三原色,分別是
▸從白光當中吸收了紅光,反射藍光與綠光的青色顏料(Cyan)
▸從白光當中吸收了藍光,反射紅光與綠光的黃色顏料(Yellow)
▸從白光當中吸收了綠光,反射藍光與紅光的洋紅色顏料(Magenta)
因為色彩的減法混色,都是在印刷、紡織、噴漆、繪畫中使用的,所以我們稱它為「色料三原色」或「顏料三原色」CMY。
而身為色料三原色的青、品紅與黃,正好可以與色光三原色的紅綠藍組成完整的色環,組成一個等角六角型,並互為彼此的補色。
好了,說了那麼多理論知識,我們來個隨堂考👇
紅色加綠色會變什麼顏色呢?
如果你還是反應不過來,基於小時候老師用伊登色環教你的色彩概念,你會毫不猶豫的脫口而出:黑色!
錯了!還不給我去罰寫一百遍,伊登色環是有問題的!
我們都知道,在電腦8byte色域中,(R, G, B)三個通道值域為[0,255]。0表示完全沒有這個顏色,而255則表示這個通道能量全開。所以(255,0,0)就代表正紅色。而(0,255,0)則是完全的綠色。
於是,把顏色數值化後,我們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計算出,紅色(255,0,0)與綠色(0,255,0)的混合,是(127.5,127.5,0),是個暗沉的黃色來著。
還是聽不懂嗎?我們來看個圖吧👇
如上圖所示,色彩加法告訴我們,紅綠藍三色光同時進入眼睛,在視覺裡,是同等於看見白色的。而右方的色彩減法,發生情況為當我們看到非自體發光物體時的表現,我們之所以看到紅色顏料,是因為紅色顏料吸收了其他波長的光線。因此,當紅色顏料和綠色顏料混合,綠色顏料將大部分紅色顏料本來該反射的紅光吸收掉了,而紅色顏料也將大部分綠色顏料原本該反射的綠光吸收掉了,就只剩一點點綠色波長和紅色波長會被反射,那此時人眼就會看到相當暗沈的黃色,也就是俗稱偏黃的咖啡色啦。
加法三原色與減法三原色小結
會主動發光的物體,適用於色彩的加法混合原則,而其中的色光三原色是紅綠藍(也就RGB色彩系統)。而自己不會發光,而是靠反射外界光線來讓我們看見的物體,適用於色彩的減法混合原則,而其中的色料三原色是青、洋紅、以及黃色(也就是CMY色彩系統)。
但是等等,還有一個問題沒解決!講了半天,一開始提到的那個伊登十二色跑去哪了呢?
所謂的「紅黃藍」三原色又是哪來的?
先說結論,其實這完全是因為知識傳播的不對等所造成的。在當時,研究色彩三原色與光學色彩理論的人,並不是同一群人。像我就曾聽過美術系的朋友對我親口自嘲「學藝術的人數理都不好」。彼此彼此,理工科的人也都不太會畫畫。再來,當時的人對於光學還有人眼辨色的原理也還沒有這麼了解。
於是許多畫家便依照長久累積下來的經驗和傳承,歸納出紅黃藍作為色彩三原色的理論。
時間回到牛頓發現色散原理後沒多久,在1725年,一位德國畫家Jacob Christoph Le Blon便受牛頓的啟發,根據經驗推出了屬於顏色的三原色,即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紅黃藍模型。他發現,根據這三種顏色可以調配出人們想要的大部分顏色。此外,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以前的顏料並不如現在這麼輕易可得,色彩種類也沒有這麼豐富,因此,因此一向珍貴的硃砂與藍色代表色——群青顏料,便成了畫家心中的原色了。
延伸閱讀
「色粉」跟「顏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寫給新手的水彩顏料大全
美術繪畫領域中的色彩概念,就是從這裡開始成形的。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邊——印刷產業。
印刷產業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眾多藝術家投入嘗試,終於在1906年,Eagle Printing Ink Company便第一次使用了CMYK四色印刷法來進行套印。接著,1920年,伊登才出版了他的《色彩的藝術》。事實證明,早在伊登提出他的色環理論之前,業界早已知道較正確的CMYK色彩系統並應用在各個領域中了。
使用紅黃藍作為三原色,到底有什麼問題?
所以用紅黃藍 (RYB) 作為色彩三原色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一開始我們說過,原色最初的定義,是指「用這些顏色,便能調製出其餘任何一個顏色」(雖然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啦)。所以我便挑選了兩組不同三原色水彩顏料(CMY和RYB),根據伊登的理論來繪製色環。
在CMY色環中,我使用的顏料為:
- 黃:申內利爾學生級 Primary Yellow
- 品紅:申內利爾專家級 Opera Rose
- 藍:申內利爾專家級 Phthalocyanine Blue
在紅黃藍 (RYB) 色環中,我使用的顏料為:
- 黃:申內利爾學生級 Primary Yellow
- 紅:申內利爾專家級 Sennelier Red
- 藍:好賓 Cobalt blue
由這張比對圖,可以看出 3 個用紅黃藍作為三原色的問題:
- 由RYB調出的大部分顏色更加混濁:使用CMY這三個顏色,調製出的藍紫色、紅紫色、藍色、綠色、紫色都更加鮮豔;但若使用紅黃藍作為三原色,你雖然能夠調出很鮮豔、且變化非常細微的橘色,但在藍紫色、紅紫色、深藍色和綠色的表現都非常髒且混濁。
- 有些顏色在RYB系統裡調不出來:在CMY系統中,使用品紅(Magenta)和黃色(Yellow)可以調出大紅(Red);但我們卻無法在紅黃藍RYB系統中調出品紅。
- 由RYB模型畫出來的色輪,在黃到紅之間跨距過大,而藍紫色區的跨距太小。
色相間距不相等
就像剛剛我提到的第三點,RYB色輪所有色相的顏色並不成比例。就像時鐘鐘面上有一堆數字聚集在同一個角落,從紫色到綠色這段色彩間距是非常小的;相反的,從黃色到紅色這段色彩,間隙卻非常大,大約整整拉伸了兩倍的弧度。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們眼睛對紅色到黃色這段色彩差異感受比較敏感,對藍紫色卻比較不敏感。而且,從人類開始畫畫以來,暖色調(紅橙黃)的顏料選擇一直都比冷色調(藍紫綠)更為繁多。
既然在印刷界和攝影的領域,在一百年前都已經知道青-洋紅-黃三原色能調配出最豐富的色彩,那為什麼傳統美術還是使用紅黃藍三原色來做調色呢?很簡單,就是因為習慣。青色和洋紅並不符合我們從小就習以為常的紅黃藍色彩概念[2],紅黃藍、紅配綠的口訣多好記;相較之下,青-品紅-黃也太拗口了吧XD。
再來,符合CMY原色的化學原料,也是一直到最近才有,據詹姆士・葛爾尼《色彩與光線》這本書提到,鎘黃(淺)PY35、喹吖啶酮红(PR122)、酞菁藍(PB17)算是最接近的顏料,但後兩者畢竟是有機顏料,是比較透明的,所以如果你喜歡不透明感的話,他們效果就差強人意了。
儘管如此,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一種三原色,能夠調配出所有的色彩。之所以CMY會廣泛被大眾使用,是因為透過這三種顏色,可以使調色豐富度最大化而已。基本上,只要是在色環上,任何一個最外圍的原主色,都有同等資格當作原色。可想而知,也並沒有一個色相是次等的、或合成的。綠色、橘色、與紫色的階層,就與黃色一樣重要。
立刻索取萬用水彩調色公式!
這是我閱讀搜集各色彩科學家的研究所彙整出來的,
最科學、精確、萬用的水彩調色表,可以幫助你快速正確的解決任何調色問題!
而所謂紅黃藍三原色的出現,其實更偏向是人類的經驗總結,是歷史遺留問題,但卻並不完全科學精確。學校教紅黃藍三原色模型,只是因為出於繪畫領域長期流傳下來的習慣,但不代表這個習慣是完全正確的。終歸究底,我們學習美術三原色,是為了要從實際動手操作去理解色彩減法原理,進而在腦海中構建出萬用的顏料調色模型,以面對未來各種千變萬化的調色問題。所以要學,就要從更正確的CMY色環開始學起。
事實上,根據我在國中當美術老師的朋友消息,現在的國中美術課教材,已經將傳統的伊登紅黃藍色環換成較為正確的CMY色環了,所以我們一起努力把舊的習慣改掉,建立正確的色彩觀念吧!
延伸觀點:三原色是絕對的嗎?
真正的三原色存在嗎?
針對原色這個議題,在現代色彩學中,原色的選擇本身就是任意的、不完美的。如果我們看過所有的色彩原理會發現,主要有兩種類型的原色:
1. 解釋如何調和色彩的原色
2. 實際上拿來調和色彩的原色
而當我們實作時,會發現兩個關於原色的悖論:
1.我們拿來解釋色彩混合的原色都是「想像中的原色」,實際上人眼並看不見。(如:CIExyz)
2.我們實際上能夠拿來調和顏色的原色,並無法調出所有肉眼可見的色彩(如RGB model),所以這些原色的選擇都是不完美的。
因為我們無法創造出同時可見、也可調和出所有色彩的三原色,所以不管是概念性的三原色、還是物質上的三原色,要嘛是不存在的、或者不完美的。
「原色」並非物理概念,而是生物學的概念。除非你今天的任務是要將調色原料數量最小化,並最大化調色幅度,此時選出的原色才會有經濟上、或技術上的意義。總體而言,「原色」並非絕對的、唯一的。如果你不需要限制調色基色的數量,那麼你可以選擇任何顏色來擴充你的色域。
影片解說
閱讀更多
使用CMY作為美術三原色教學的陳哲生老師所製作的懶人包:我為何不用伊登色環
如果你也對現代色彩學有興趣,可以閱讀下面的資料:
愛麗絲 您好
很認同您的說法,近期在教小孩畫畫時,就是用 紅、黃、藍 的舊觀念來調色,調出的紫色真差太多,您文章中的 鎘黃(淺)PY35、喹吖啶酮红(PR122)、酞菁藍(PB17)我在網路上都買不到這些色呢? 可介紹一下去哪買嗎? 或者您這有在賣呢?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