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文藝復興這個名詞,應該是在歷史課本上吧。五年前,我搭著夜巴,在早上八點腦袋還昏昏沈沈的時候到站,拖著行李,在晨光灑落的歷史古巷裡,風塵僕僕找著先前預訂好的airbnb,那是我第一次踏上佛羅倫斯的土地。當時,在我有限的認知裡,文藝復興只不過是藝術史當中的一個篇章,有些畫家提出了新的繪畫方式、新的繪畫主題,改變了流行了幾百年的中世紀宗教畫風。但是,真的只有這樣嗎?

幾天後,我站在米開朗基羅廣場,看著藍紫色夜幕漸漸披上佛羅倫斯,我想我在這裡看到了更多的故事(當然也畫了幾張水彩畫,至今仍然是很珍藏的幾張畫之一)。今天要和你介紹的文藝復興,不僅僅是一段藝術史,他更是一場思想的革命,而這場革命,影響到了政治、宗教、經濟、地理、哲學、藝術、音樂,等等所有你所想得到的範領域,都是文藝復興的管轄範圍!

米開朗基羅廣場的黃昏,是我看過世界上最美的黃昏。(Alice繪於2017)

失蹤千年的審美觀

文藝復興的原文——renaissance,出自於16世紀喬爾喬・瓦薩里所撰寫的《藝苑名人傳》。其中,前綴的re是「再一次」,而naissance則是「誕生」的意思。翻成英文更好懂,就是rebirth,也就是「重生」的概念。所以,到底是要讓什麼重生呢?簡單來說,就是復興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和榮耀。有一派歷史學者甚至認為,文藝復興的到來,結束了歐洲漫長的「黑暗時代」。(雖然後續許多歷史學者都對這個名稱頗有微詞啦![註1])

中間那一千年,是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只要看上面這張對照圖,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藝術家、史學家會如此讚嘆「文藝復興」。最左邊是希臘羅馬時期的雕像,我們可以從此時的雕像看出,雕塑家對人物真實姿態的描摹、以及動態和韻律的掌握,都表現的相當成熟,可見此時的文明在藝術方面已經有極高的造詣。

但到了西元477年羅馬帝國瓦解後,中世紀的歐洲藝術漸漸變成中間的樣子,人物造型可愛、比例不真實、動作相對僵硬、色彩立體感也相對的扁平,透露著一種童趣的感覺。很顯然希臘羅馬時期所發展出來的寫實技巧在此時期蕩然無存。

結果,到了14~17世紀,藝術又突然蹦的一下發生了大爆發,畫家紛紛畫出了像右邊這樣,人物表情細微、透視準確、立體感正確…等等充滿真實感的畫作。

這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啊?

重生之前

充滿宗教色彩的中世紀藝術

先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十一世紀。

在中世紀時,西歐的平民生活其實很不富裕,皇室的封建制度讓人民有了貴賤之分,一般平民百姓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如果你出生不是貴族,那就是平民,可能是商人、工匠、甚至農奴,不但要效忠自己的主人,而且可以隨意被買賣的,相當沒有自由。更何況,除了顧好自己的生活,還要擔憂自四面八方的蠻族入侵,時不時就會有個戰爭。偶爾又會來個黑死病大流行,減少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每天都活在死亡的恐懼之下。

對於這些可憐的平民來說,現實生活如此的無望,該怎麼辦呢?只好從精神世界尋求救贖與解脫囉。

於是,這個時候,宗教就派上用場了。

自從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四世紀,將基督教設為國教,並且給神職人員許多超優渥的職工福利後,基督教勢力就一直不斷的在歐洲壯大,他們不止控制了人民的思想,也排除所有異端,將公元前的希臘羅馬宗教文化學問刻意摧毀。讓無法受教育的人們,只能透過教堂,接收到一切和宗教有關的知識。

中世紀的人民普遍堅信,現世不過是過程,死後的世界才是最終目的地,今生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死後那個真實存在的世界做準備的,所以他們刻意不看這個充滿痛苦的世界,把心靈寄託在一個遙遠的天堂。而皇室及教會為了讓人民更忠心的臣服於貴族的統治和管理,也將基督教作為一種治理工具。信仰越虔誠,越能夠接受充滿剝削的困苦現實。

不過,中世紀的人大多沒機會受教,都是文盲,這樣要怎麼讓他們聽聖經故事、認識神呢?當然是看圖說故事囉!

於是,建築繪畫便成了很好的傳教媒介。教宗找建築師蓋高聳的教堂,安裝七彩彩繪玻璃,讓人民進入教堂便感到一股神聖和偉大的力量,彷彿上帝就在我們身邊,美好的不像在人間,而是天堂。教會找畫家來畫出各種聖經故事的圖畫,把基督教的聖人和神蹟故事都刻成石雕,放在教堂,供百姓欣賞,讓人民的生活充滿著上帝的恩典和奇蹟。如此人民就忠心於教會,認命的為皇室貴族勞動生產。

中世紀時期的宗教繪畫藝術(取自維基百科)

這就是為什麼,在中世紀的藝術中,總是充滿著濃濃宗教色彩,因為此時的藝術,只能替宗教服務。畢竟,藝術家們除了宗教,完全接不到別的案子啊!

這樣的社會階級和氛圍,看似非常穩固。究竟是什麼事件,才發生了改變的契機?

自由城市的出現

文藝復興的出現,其實是有好幾個原因的。而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戰爭帶來了財富

十字軍帶起的東西交流

·十一世紀時,歐洲教皇為了鞏固基督教對東方的控制,發動了長達近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 (1096-1291),大量的士兵們從西歐出發,前往東方耶路撒冷的路上,沿途也帶動了整個歐洲的貿易和旅行。而位於交通樞紐的義大利半島,是當時東西洋貿易的重要據點,像是歐洲人鍾愛的波斯、印度香料,都要先運到義大利的各港口再分送到歐洲。

希臘羅馬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時間軸。1096-1291的十字軍東征,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各方面的物品、文化、知識,都透過義大利傳入了西方。而義大利半島上的商人,當然不能錯過這個時機,趁機從中撈了不少囉,嘿嘿(製/Alice)

也因此,義大利半島上的商人們,紛紛藉著香料、紡織、武器等等的各式貿易甚至戰爭財賺了很多錢。義大利城市也因此繁榮了起來。像威尼斯,便是靠著地利之便與強大的海軍,控制了東西方的貿易生意。而當時義大利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佛羅倫斯,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十三世紀時的佛羅倫斯商人,尤其是梅地奇家族,可說是富可敵國。他們真的非常有錢,有錢到能自己開銀行,據點甚至遍佈全歐洲。讓當時正經歷嚴重財政困難,走投無路的歐洲王公貴族,也不得不低頭向商人借錢,在還不出錢的時候,貴族們只好釋出他們的權力或利益給商人,漸漸導致貴族勢力的瓦解,封建制度式微

黑死病肆虐與宗教的腐敗

貴族的衰弱加上商人的興起,便產生了一股商人文化和平民自覺的新氣象。另一方面,十四世紀起,連年的戰爭與權力爭奪,讓教會漸漸露出本性,用各種不合理的方式向人民收錢,販賣起惡名昭彰的贖罪券。加上黑死病的肆虐不分善惡,於是底層人民開始懷疑天主教會一直以來所灌輸的思想,逐漸不信教會和貴族那一套,漸漸轉而去支持商人起家的新勢力。

平民可以靠著貿易變得有錢也有權,那幹嘛還要聽教會或是王室貴族的命令呢?畢竟他們可能還欠我錢呢!

此時,有錢的商人家族們紛紛站出來,說:「既然如此,那不如就讓我們自己來治理我們的城市吧!」這便是近代自治城市的開端。

文藝復興的開始

商人錢多,開始享樂了

文藝復興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漸漸發酵的。

在希臘羅馬時代,沒有上帝和耶穌,沒有聖經告訴他們,世界是如何誕生,但卻已經在各方面都有豐富扎實的文化知識和哲學觀。他們甚至已經有了天文、幾何的觀念。但是,這些被象徵是科學和人文思想的成就。自從基督教統治歐洲之後一系列強硬的操作後,導致以前這些古希臘羅馬人所信仰的宗教、學問、文化,就漸漸沒落,男神女神的雕像們,也紛紛變成一尊尊單純的人體雕像,就這樣靜靜佇立在羅馬,無人問津過了快十個世紀。

直到十三世紀時的佛羅倫斯,平民崛起,商人治城,士農工商都欣欣向榮。

而有錢,自然就會開始想要享樂了。如果我今天是十三世紀的有錢人,又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我老婆肯定漂亮,那更應該要讓當時最厲害的藝術家們畫起來,掛在家裡做個紀念,對吧?但是…畫要是什麼風格呢?我才不要把我自己畫的像教堂裡面那堆老臉嬰兒肢體僵硬的神龕畫哩!

我們是誰?古希臘與羅馬帝國的後代!

說到要把「人」表現的美麗、高貴,自然沒人可以比我們義大利被遺忘已久的——希臘羅馬文化。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希臘的雕塑藝術家,為當時的神明、皇帝所做的雕像,無一不體現出他們對人體之美的理解與造詣。看看那精美的八頭身,稜角分明而寫實的肌肉,女性豐滿而充滿曲線的腰身,哪一處對人體掌控的細節還不夠真實,不夠到位?

古羅馬雕像《勞孔群像》,創作年代眾說紛紜,從公元前20年到公元160年都有。不管是以擬真度還是藝術性的角度去看,都是相當驚人的傑作。此作品的發現,也大大啟發了文藝復興的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對他後期的雕塑作品有很大的影響。圖/Wiki
古希臘雕像《米羅的維納斯》(創作於西元前130-100年之間)。很難想像,在兩千多年前的歐洲,就能創造出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的人體美比例關係的、相當真實的雕像。圖/Unsplash

況且,對義大利人來說,我們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可是最厲害的,這些思想、藝術、成就,都是歐洲文化的起源。所以,文藝復興,不但代表這些人的審美觀終於進步了,也象徵著義大利人民想要恢復昔日的榮耀的決心。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午夜巴黎」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活在現代,卻非常嚮往1920年代被稱為美好年代的那個巴黎,也許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也是抱著這樣嚮往的心態,想要回到過去呢!

(偷偷告訴你們,我嚮往的年代就是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

復興的中心思想是個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到一件事呢?在這段過程中,人民的注意力,好像從「神」,轉而關注到「人」身上了耶?沒錯,這正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以人為本

人們除了整天跑教堂,也開始探索起自己的興趣、思想、情感、以及有關這個世界的更多現象:人們開始慢慢問自己: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地球為什麼是圓的?

要怎麼畫畫才會更寫實?

兩個不同重量的東西掉下去會一起落地嗎?

這些問題,讓人們的感情、思想和智慧,都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也正是促使社會邁向進步與自由的第一步。

文藝復興的影響

文藝復興當然也並不是只完全照搬所有古羅馬的內容,而是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當時的人們,在古典文獻的基礎下,發展出了許多超越古典的革新知識和技術,進而帶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承先啟後的替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這也是文藝復興的重要意義之一。

  • 地理方面,發明了更精準的時鐘、天文望遠鏡,讓船隻在海上可以更好的定位,知道自己所在位置的經緯度,意味著人類終於可以離開陸地,探索海洋,促成了地理大發現。
  • 物理學,伽利略透過多次實驗,發現了物體掉落的時間長度與他們的質量無關
  • 天文學方面,1543年哥白尼發行了天體運行論,提出了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日心說
  • 除此之外,在幾何學、醫學、代數學也都有突破性的發展

總結

根據本篇文章繪製出的義大利文藝復興心智圖

總結來說,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把關注的焦點從神轉移到人身上。而「人本主義」的核心思想,又帶動了科學與其他領域的進步,打破中世紀神權時代的力量,漸漸形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世界觀。

而這段時期最初的開端則是最先發生在藝術領域上,有一群「領頭羊」藝術家致力於創造新的藝術,先在藝術上開始與過去的思想分道揚鑣,才陸續引發後續一系列社會整體成長。

所以呢,我選出了兩位文藝復興時期初期的代表人物:藝術大師喬托、和詩人但丁。他們是怎麼踏出那關鍵的一步,讓劃時代革命的巨輪開始轉動?

下一集,我們將會更詳細的介紹他們的故事!

文/ Alice & Peggy

【文藝復興系列】延伸閱讀

觀看影片解說

[註1] 「黑暗時代」爭議詞補充

「黑暗時代」的概念,是由義大利學者佩脫拉克在1330年代提出的,原本是為了大力批評當時的拉丁語文學。 之後的史學家把這個名詞擴稱為「古典羅馬時期和中世紀盛期」之間,這段時間表現為拉丁語文學的式微,同時代可靠歷史的缺乏,人口的統計結果普遍下降,以及普遍的建築工程以及物質文化成就都相當少。人們更擴大這個名詞用來描述中世紀時期的退步。 在19世紀,隨著對中世紀更多的了解,整個時代都被描述成「黑暗」的說法受到了挑戰。又因為整個時期都是中世紀的一部分——稱為中世紀前期,所以這個說法一直在一些現代學者中受爭議,他們傾向於避免使用該詞。

Alice後記:文藝復興真的存在嗎?

本文的敘事角度,是以「文藝復興史觀」為出發。但文藝復興是存在的嗎?這是我在製作這系列內容、搜集資料時,在心裡會不時浮現的疑問。要解釋「文藝復興」這個詞,無可避免要首先將中世紀貶為「黑暗時代」,而這種踩中世紀、褒文藝復興的說法,最早是從瓦薩里的《藝苑名人傳》這本書發展開的。瓦薩里本人作為當時佛羅倫斯統治者柯西莫一世的「藝術公關」,自然要極盡所能的在文宣小冊裡大力讚揚當時代的輝煌成就,以彰顯背後藝術贊助者、也是統治者科西莫的政績。當然,這段時間無庸置疑在藝術上發生了相當大的風格轉變,但是,藝術風格真的有高低嗎?為什麼歌德時期、北方民族的藝術就比較差呢?所以,「文藝復興」這個詞,是不是只是一種政治宣傳手段呢?留言跟我說說你的看法吧!

在〈失蹤千年的審美觀?「文藝復興」不只是一段藝術史,而是翻天覆地的革命〉中有 1 則留言

  1. 個人看法 : 基督教在成為國教後 , 經過一段時間的興起 , 產生類宗教”警察” , 將其他信仰都歸類為異教徒加以殘殺 , 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 , 是屬於單神論 , 所以宗教”警察”大規模破壞希臘的藝術建築雕刻(屬多神教) , 所以可以看到羅浮宮的雕像都是殘肢修復

    藝術家(畫家 , 雕刻家..)不小心都會招禍 , 所以造成藝術發展的倒退 , 從藝術的巔峰退回了純粹為了宗教傳播的單板繪畫

    到了13世紀的聖方濟 , 開始用苦修的方式來提醒基督教最原始的初心 , “婉轉”地對抗腐敗的當時的基督教發展方向 , 而藉由聖方濟的啟發 , 人們也開始了注重”人性”的思想 , 從喬托的畫中可以發現

    所以從聖方濟的啟發 , 到喬托開始轉變中世紀的繪畫哲學 , 開啟了文藝的復興 , 慢慢的”恢復”走向希臘式以人為本思考的道路 , 少了宗教的束縛 , 以後代的人來看 , 有復興(回復)之感 , 個人覺得是很自然的事

留下你的回覆吧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
返回頂端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