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大城市都有條著名的河流,如科隆的萊茵河、布達佩斯的多瑙河、巴黎的塞納河、倫敦的泰唔士河⋯⋯有河流流經的地方,才會有文明的誕生。自古以來,河流是人類文明難以切割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義大利巴洛克時期著名的雕刻家貝尼尼,就在羅馬廣場正中央,使用四條大河流擬人化來代表世界四大洲。

孕育羅馬的台伯河

說到人類文明,不得不提羅馬。她是西方藝術史的第一章——美好的希臘羅馬古典時代——也是後世人類一次又一次緬懷過往輝煌,追求的和諧、典雅和宏偉。這樣偉大的永恆之城,正是從貫穿義大利的亞平寧山脈,所發源的台伯河所孕育出來的。

由新橋向下游望去,可看見連接橋區及哈德良皇帝之墓的聖天使橋,橋上12座天使雕像都是巴洛克雕塑大師貝尼尼的作品(但是我好像忘記畫了:P)。右後方的圓頂建築則是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與左方山丘上的義大利石松構成了羅馬城的天際線。

從羅馬旅行回來後畫的台伯河畔夜景(水彩,2017)

這是一趟與J的聖誕旅行,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整整十天的北義之旅,來回搭只能坐著的六人座過夜長途火車包廂,真是腰痠背痛。不知你有沒有和別人長途旅行的經驗?不管是再好、再聊得來的朋友,10天就是我的極限。一但超過了10天,我就會累到完全不想和眼前的人講話,非常急迫的需要私密空間來讓我靜一靜。

羅馬是我們的第二站。於是,在巴士駛近羅馬時,原本疲憊的不想再與對方多說一句話的我倆,看到映入眼簾神奇建築——石松。立刻一掃之前的疲態,又嘰嘰喳喳的像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討論起來。

羅馬天際線

義大利石松(Stone Pine),學名為Pinus pinea,是羅馬特有的一種樹,原產於地中海一帶,其樹高大如傘頂,因此又稱傘松。因其松子可食,石松自古代就廣泛被引進栽種。因為特殊的造型,也是園藝經常使用到的植栽。羅馬人偏愛傘松,無論是行道或山丘,都少不了這種樹的身影。因此,這綠色大傘也是我對羅馬的第一印象。於是,在後來的旅行裏,只要看大巴窗外的景色,由托斯卡尼高聳入雲的成排絲柏,變成一朵朵蕈類般的綠色傘松,那就知道——我們已經入境羅馬啦!

義大利石松分佈圖。綠色塊狀為原生種分佈區;綠色x為獨立物種;橘色三角形為移植栽種。由此圖可以得知,其實西班牙才是石松的大本營。(來源:wiki)
義大利石松分佈圖。綠色塊狀為原生種分佈區;綠色x為獨立物種;橘色三角形為移植栽種。由此圖可以得知,其實西班牙才是石松的大本營。(來源:wiki)

關於石松的故事不僅如此,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更為此作了一部交響詩,取名「羅馬之松樹」。四個段落聚焦羅馬不同地區的松樹:「鮑格才別墅的松樹」、「地下墓地附近的松樹」、「加尼科勒之松樹」、「亞壁古道的松樹」,藉以描繪羅馬往昔的光輝。這部交響曲也被迪士尼幻想曲2000作為配樂使用。

台伯河夜景

好像是某個逛完競技場丘陵區的,疲憊卻又滿足的傍晚,我們原想壓壓看死線,衝到真理之口附近,賭賭看他是否還能參觀。卻豪不意外的錯過了營業時間,於是只好在hp值剩下30的時候,緩慢的沿著台伯河右岸漫步回家。要知道,羅馬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城市,景點都四散各區。他不像佛羅倫斯,擁有小巧可愛的老城,所有觀光景點都已非常貼心的,通通塞在步行可達的範圍。「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我一邊讓皮膚恣意享受涼風吹拂,眼底滿是台伯河畔在浪漫夜色下熠熠生輝的古蹟,而踩著靴子的小腿快炸裂之際,腦中浮現的便是這句話。

眾所皆知,羅馬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古都。因此,她的大眾交通爛到不行。你也許會覺得,等等,這兩句話有什麼歷史關係。且聽我娓娓道來。羅馬的捷運系統簡直爛到等於沒有,全城只有三條地鐵不說,還只有兩線接在一起,其中要轉線,必須要「站外轉乘」五分鐘才能走到下一條捷運的轉運點。原因是因為,羅馬地底下全是遺跡!每當政府想挖捷運,總是會立刻挖到遺跡,而挖到遺跡就代表著必須停工。而羅馬的交通又是一團混亂,所以真的不用期望公車會準點了。這也是之所以為什麼,我們雖然手上握有公車票,卻還是寧願常常用走路逛羅馬的原因。

留下你的回覆吧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
返回頂端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