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的疫情越來越嚴峻,你還好嗎?國外有很多人,在這一年疫情lock down的關係,因為長時間待在家裡不能出門,導致許多人焦慮指數提升,影響到日常的生活。

身為在家工作者也有一陣子了,不過不得不說,自願在家工作跟被迫WFH還是有蠻大的區別。疫情以來,我一直在試著挖掘、實踐、紀錄這些可以讓在家生活過的更舒適的小方法。今天就來跟你們分享一下,我最近在家工作生活會嘗試做的一些事,希望可以給你們一些idea和想法,陪伴你度過在家的時光。

生活中的小儀式

在家裡上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儀式感」。如果沒有讓你可以進入工作的儀式,那麼就像假日待在家一樣,很容易變得懶散。有些人會化妝、換上平常上班會穿著的服裝、或者是將休息區與工作區劃分開來,每到上班時間,就逼自己留在工作專屬的區域,營造上班的氛圍。而對我來說呢,上班的儀式感則是源於按下咖啡機鍵的那一刻。

我想很多上班族應該都跟我一樣,只要聞到咖啡香味,就能夠清醒過來,進入工作狀態。我是一個不吃早餐的人,所以咖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去年疫情開始後,便立刻添購了一台nespresso。每天早上起來,裝上膠囊,按下咖啡機暖機鍵的那一刻,也是一個讓自己身體暖機的開關。我心裡會瞬間冒出一個:啊!一天就要開始了!的想法。

至於為什麼不吃早餐?純粹是因為我有非常嚴重的食物昏迷XD我只要一吃了東西,血糖就會快速上升,而上升之後就會立刻感到想睡,所以從大學開始,就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目前算算也已經快十年了,看來對我的身體似乎沒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反而能讓我早上更集中在工作上。

每天早上都要來一杯我的神秘特調康普茶咖啡,提振精神,切換到工作狀態

最近,因為養康普茶的關係,我的咖啡食譜多了一道神秘特調,就是「康普茶咖啡」。我不喜歡Espresso和美式的咖啡苦味,也比較少在上班時間喝拿鐵,因為牛奶也會讓我昏昏欲睡,於是我一直不斷在嘗試可以中和咖啡苦味及增加風味的方式,很開心的,我發現了康普茶的酸甜氣泡感正好可以中和掉咖啡的苦澀味,要我形容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有點像西西里咖啡的那種酸甜滋味,只不過多了一個氣泡的口感,我個人蠻喜歡的!

心流 The zone

「心流」是近幾年在台灣紅起來的詞,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充實感等正向情緒。1990年時,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出版了一本著作《Flow》,是第一個將心流的概念提出並以科學方法加以探討的西方科學家。而Flow這個詞,也因此被拿來形容這個——專注地做一件事,並且進入「忘我區」、「化境zone」的這個狀態。在中文裡,除了「心流」之稱,也有人翻譯成神馳沉浸狀態,我覺得這兩個翻譯也是非常貼切!事實上,心流概念在中西方哲學與禪學中存在已久。而在去年皮克斯上映的靈魂急轉彎裡就很好的具象化了這個狀態。

當男主角認真陶醉的沈浸在他的音樂中,他的意識就會神馳進入一個「忘我帶 zone」,周遭的極光隨著鋼琴家指尖流瀉出的琴音舞動著。

如果你還沒有進入心流的經驗,下面這篇文章內有我的個人實際方式和經驗。總結來說,我覺得藝術創作是一種很容易進入心流的途徑。

至於在工作的時候,要如何進入心流呢?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有成就感」、「不討厭」的事。再來,要減少外在訊息的干擾。像現在人手一支的手機,就是一個很大的干擾源。我的方法是會特地讓手機留在床上充電,如此一來,就比較容易能夠進入專注模式。

經營個人品牌,其實很難脫離手機,因為時常需要發文互動,而發了動態或貼文,又會克制不住想監測這次的數據成效;就算是沒發文的時候,也會看看今天有什麼傳播度高的熱門貼文值得學習。長期以來,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已經被手機綁架,一直到今年年初,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被手機以及社交媒體消耗了太多時間,必須有意識的讓自己物理上遠離手機;就算手機在身邊,也要把螢幕蓋著不要被跳出來的通知分心。我發現,遠離手機和社交媒體反而讓我的心情更穩定,更能專注在需要完成的任務上。

暫停鍵

知名網路教育平台coursera上的熱門課程《Learning how to learn》當中,就有提到,學習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專注模式」,也就是我們剛剛所提到的「心流」;另一種則是「發散模式」。他是一種放鬆的的思維狀態,也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從原本要解決的事情移開,去做一些不會讓思緒緊繃的事情,當你在洗澡、散步、發呆等各類輕鬆的活動時,大腦就會切換到發散模式。發散模式會激活你大腦中比較廣的、不同區域的大腦神經元,讓你的思緒天馬行空,在多個點之間來回跳躍,可以幫助你把原本看似毫不相關的,不同領域的知識節點給連接起來。

我以前覺得,醒來的時間,只要沒有在「做正事」就是浪費時間,所以只要是在做工作或學習以外的事,我心理就會有股罪惡感。直到今年開始,我才開始意識到,「過好生活」是如何能夠正面影響到自己工作專業上的表現。不是只要把自己的心力百分之百投入工作,就可以很有生產力。更多時候,靈感和小火花反而是從生活中其他面向突然冒出來的。

歷史上也有相當多的例子,許多突破性的發明與成就都是從發散模式中誕生的。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理工學院唸書時,最喜歡到旁邊的樹林裡散步。阿基米德(Archimedes)就是在自家洗澡時想到了國王給出的一個難題的答案,提出了浮體原理。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布達佩斯的公園裡散步時,發現了可逆磁場。日本京都和德國海德堡也有著名的「哲學家之路」,因為哲學家每天都會在特定的時間,到小徑漫步沈思冥想。脫離目前的工作環境,以放鬆不刻意去思考的方式,用更宏觀的視野來重新觀察手邊正在進行的專案,也許就會有全然不同的發現。我稱這個動作為——「按下暫停鍵」。

我的暫停鍵:康普茶

而我最近的暫停鍵,就是康普茶!康普茶是一種發酵過的甜茶,這幾年在歐美可以說是文青健康飲品的代表,就連Lady Gaga也隨身攜帶呢!不過事實上他在中國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直到近幾年,美國人(尤其是好萊屋的巨星們)開始關注發酵飲品,康普茶才又重新翻紅。

康普茶的成分

康普茶使用紅茶來釀造,所以被視為和茶一樣具有健康功效。因為是發酵過的食物,所以又含有益生菌(就像優格)的口感。釀造康普茶需要加入scoby,也就是各種細菌的共生菌落,裡面總共包含三種菌:

  • 乳酸菌:釀造過程中會產生各種風味因子,這也是為什麼釀造完的康普茶會有果醋般的風味
  • 醋酸菌:同上
  • 酵母菌:分解糖的過程中會將葡萄糖轉換成少量的乙醇以及二氧化碳,是康普茶中氣泡的來源,以及微量酒精

綜上所述,康普茶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微量的氣泡,喝起來就像汽水、可樂一樣,常常被視為是健康版本的碳酸飲料氣泡飲。此外也會產生微量的乙醇,雖然很低看不出來,但康普茶還是酒精飲料喔!如果要形容的話,味道就像是帶了氣泡的蘋果醋吧!

康普茶的健康效果?

對了,網路上關於康普茶對健康有益的文章寫的天花亂墜,如果你是為了健康而在考慮要不要開始喝康普茶,建議你不要對他有太大的期待。目前康普茶的健康功效並沒有科學實驗佐證。雖然在發酵的過程中,菌種會把大部分的糖消耗掉,但最後釀造出來的康普茶味道還是蠻甜的,如果喝太多,可能會有得糖尿病的風險。另外,康普茶的ph值大約是2.5~3左右,過量飲用可能會導致胃酸過高,所以大家還是不要過量攝取。我單純就是把他當成風味飲品來喝啦(拿來消除我討厭的咖啡苦味)。畢竟,甜甜的飲料應該不會健康到哪裡去吧XD

開始養菌囉!

另一個康普茶會這麼流行的原因,我想是因為養的過程很~療~癒。養康普茶需要有紅茶箘,它軟軟的像海蜇皮一樣,把他泡在甜紅茶液裡,大約一到兩週,紅茶裡大部分的糖分就會被轉化成醋酸。我的菌是跟身邊認識的人拿的,如果你們想養,可以上網找找看,我之前看過一些拍賣平台有在賣菌。

準備材料

水 1L

白糖 100g

紅茶葉 10~15g

紅茶菌scoby本體,以及一些發酵過的康普茶原液(若沒有的話,也可以買市售的瓶裝康普茶回來培養,他慢慢就會自己長出一片菌囉!)

寬口玻璃罐*1

我的比例都抓100:10:1,也就是如果你要釀造大約一公升的康普茶,那麼就準備1公升的水、100克的糖、10~15克的茶葉。

培養步驟
  1. 煮紅茶:把水放在鍋子裡煮滾之後,倒進茶葉煮3分鐘
  2. 加糖:把茶包撈起來之後,再倒入砂糖讓他溶解,接著關火放涼至40度以下。這個步驟非常重要喔!紅茶菌只能在室溫的茶液中培養,太高溫會把紅茶菌給殺死的。
  3. 放涼後,就能拿來養紅茶菌寶寶啦!

做一個業餘者 Always be an amateur

最近讀了一本書:「Show your work」,中文翻譯叫做「點子就要秀出來」。這本書裡面說道一個我很喜歡的觀點:「always be amateur」,Amateur是一個法文單詞,意指「情人」,也就是充滿熱情、墜入情網般瘋狂投入作品的人。

業餘愛好者不會計較名聲、酬勞、職業成就,他們不計得失,勇於嘗試並分享結果,願意冒險、實驗。因為在用不專業的方式做事的過程裡,總會有新的發現。他們會用任何可上手的工具,試圖把想法傳遞給世人。約翰藍儂說:「Hey,我是個藝術家。給我一把低音號,我就吹首曲子給你。」

在現在這份工作裡,我所會需要使用到的大部分技能,都是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的。要說學習嗎?好像也不是,應該更像是我為了做出某個很想做的東西,而在沿路上慢慢拾起的工具。從三四歲有記憶以來,我就提起了畫筆,那時全憑著對美少女戰士和庫洛魔法使的喜好,一直不斷臨摹任何我能力可及所能搜集來的貼紙、庫洛卡、網路圖片⋯⋯然後就一路畫到了現在。因為實在太粉庫洛魔法使了,在那個大家都使用kimo社團與知識加溝通的年代,我在小學3年級架設了第一個同人網站,每天熬到半夜,偷偷躲在被子裡用筆電,從javascript特效集散地複製了一堆看不懂的js code,想盡辦法貼到如山的網頁原始碼裡。因為要做出漂亮的網站,我也開始學photoshop,說是學嗎?其實也就是把軟體打開,把所有按鈕亂按一通,然後想辦法做出我要的網頁側邊欄選單,還有票票亮亮的shining logo,對,我還記得當時最流行的logo尺寸是88*31pixel。如果你做了一個不符合尺寸的網頁logo,下場就是沒人要把你的網站放在「友站連結」區。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瘋狂的(令我長不高的熬夜)時光。雖然,隨著2000年的那場影響全球的網際網路泡沫,許多web1.0時代的網站漸漸消失(究竟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呢?),而我的網站也因此宣告關閉,不過,在關閉前,我的網站在小六時,達到了十萬人次計數器的高峰!笑死(莫名的驕傲XD)

防疫期間待在家裡不能出門,那就不妨放下自己的堅持,以業餘者的身份、重拾熱情,學習那些你喜歡的事物吧!別被學校乏味的學習記憶給束縛了,當你真正以「業餘者」的姿態學習時,我相信學習絕對不會是一件無聊的事。透過各種形式的學習來讓自己提升,疫情過後,你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Share everything you know

學習一項技能,最快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成為什麼都不懂、充滿熱忱的「業餘者」。業餘者沒什麼可失去,因為他們本來就從0開始。業餘愛好者可能沒受過正式訓練,但一輩子都在學,而且大方、公開的學,一邊學習、一邊分享,其他人才能從他們身上的失敗與成功中學到東西。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變成業餘愛好者,即使是現在在某個領域裡的專業人士。要發光發熱的最好辦法,就是要保有業餘愛好者的精神,勇於接受不確定性及未知。

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創立自己的線上課程。這對我的人生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名氣。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長期累積下來的經驗和知識,總結成一套有系統、架構完善的內容。我從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在畫畫,直到後來念了美術班,長大後念了理工,然後繞了一大圈,現在又開始畫畫,畫齡可能也有十五、二十年,但這段時間,一直都是以學生的身份在輸入,沒有輸出。

達文西在而立之年開始著作,寫了一本《畫論》,總結了他至30歲為止,所有在繪畫領域的研究筆記。達文西認為,人到了30歲,就要開始把自己的知識梳理成冊。整理、輸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不只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他人。

為了確保我想呈現的資訊能夠如實讓學生理解,寫完講稿及拍攝完成後,我一直都是自己負責粗剪和後製,標註線條、點、和一些必要的關鍵動畫,最後再交給剪輯師幫我優化字卡和特效。其實剪片真的很花時間,他佔了我的工時中將近2/3的時間,可是又不能交給別人來做,因為我必須要嚴格把關說明的節奏、確保所有的知識點能清楚明瞭的傳達,那就只好努力的把相關軟體都學起來了吧。

我以前看到這些大方分享自身知識與經驗的前輩,都會很疑惑,為什麼要把自己可能花費很多時間、跟金錢的東西,花這麼多時間整理出來讓別人知道,對方可能幾個禮拜就把他學走了。但,想想自己,也是一路接受了很多前人無私的幫助才走到這裡,所以我也希望能作為他人的墊腳石,讓更多人一起體會到藝術的美好。

我相信,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是「創造者」,否則我們的科技、文明、城市放眼望去的摩天大樓、那些複雜又精巧的法律條文,都是哪來的?只是,我們因為被生活及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使我們漸漸放下、遺忘了那個充滿創造力的自己。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學習」如何創造,而是學習技巧與工具,來幫助我們喚醒心中的那個藝術家,好讓那個心裡的maker,有個媒介,可以抒發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我相信每個人最終的宿命都會回歸到「創作」。創作是一種用時間換取永恆的手段,只有付出時間創作、你一定會在作品中留下些什麼,也許是靈魂絮語的碎片、也許是回憶的儲思盆,唯有如此,你就能永生,只有作品能穿越時間,與尚未到來這世界上的人們對話。 而為了創作,你必須掌握一些技能。想好你要學什麼,下定決心在眾目睽睽之下學習。分享所愛,有志一同的人自然就會找到你。

結論

雖然疫情改變了很多人平時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不過也許這正是一個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們從奔波的生活裡找到一個喘息的空隙,停下來與自己獨處,好好整理現有的資源。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之餘,都應該要花時間好好的想清楚、我是誰,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人,而為了變成這樣的人,我需要去完成哪些目標。當你有了這個mindset之後,你對工作以及對於生活的其他面上就會更有想法,才會更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去做這些事情。 那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啦,如果你對於不管是教學、創作、工作和紓壓方式、或者是生活上的小儀式的推薦有什麼想法的話,也非常歡迎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唷。

觀賞影片

留下你的回覆吧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目錄
返回頂端
回到頂端